展会新闻首页 > 新闻中心 > 展会新闻

分享会回顾|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在广州新地标里“让文物活起 Live”

2024-07-02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博物馆成了当天最炙手可热的场所。在去年底才开放的广州全新网红博物馆地标——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里,由2024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特别策划、并与广州市博物馆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让文物活起 Live”分享会在此举行,来自国内博物馆的馆长们、文物保护专家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物新生: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创新之路”。延续了三年的“让文物活起 Live”的话题历久弥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探讨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创新话题,不仅顺应了博物馆的发展潮流,更记录下了博物馆人的深刻思考。

 

分享会举办当天,场外,“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广州主会场系列活动”热闹非凡;场内,分享会话题有趣又生动,展现了广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在博物馆场景之中探讨博物馆的发展之路,无疑更让人沉浸其中。在这场分享会上,关于文物保护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文物活化的想法、思路和做法,都在业界大咖们的精彩思维碰撞中呈现。

 

开场致辞

“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

是广州国际旅游展的重要品牌活动

 

图片

分享会开始,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梁迅发表了开幕致辞。“广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名城,千年城脉传承,文脉兴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博物馆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建成开放一批岭南文化特色的博物馆,高标准完成一批红色场馆的改造和展陈提升,一批高校、行业和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广州市区域内备案的博物馆有73家,其中市区两级的一级博物馆,根据最新公布已经达到了7家,占了全省总数的一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梁迅表示, “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已经成为广州国际旅游展的重要品牌活动,是文旅融合的充分体现,更是“文旅+”(+科技、+教育、+金融、+产业、+数字化)等等不同领域的延伸和深度融合,通过活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主题演讲

这些精彩观点 

在国际博物馆日激发出新火花

 

01分享题目

翰墨书香文脉续,古籍活化又日新

古籍也是文物的一种,古籍的活化是要把古籍里的文字讲述的故事传递给感兴趣的人,让它发挥当下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古籍保护措施,比如2007年开始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及公布的六批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让古籍的家底基本上在全国分布的情况得以摸清,古籍保护的概念也深入人心。特别是近年来以中华数字古籍资源库这样公布大量的数字古籍为重要载体,很多研究者可以远程访问,利用这些古籍,大大提升了研究的效率,降低了用户的难度。科技驱动,是古籍数字化的新增益。

图片

古籍里面蕴含的智慧是方方面面的,我们读懂了古籍里的文字就可以知道它的内容,然后就可以激发古籍里的智慧,形成新的传承活力。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项工作,无论是以实体文创还是虚拟的数字技术,这些都是一个渠道和手段。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始终保持着对古籍及其所传承的中华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我们用专业的解读来研究古籍里的内容,挖掘传统智慧,我们要坚持雅正的审美,把最好的东西,最风雅、最正的东西带给大家。同时,我们设计的产品还要符合当下实用的需求,所以我们把古籍的故事和传统文化通过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来加持,可以让它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也只有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比如开门七件事之一,古籍里记录的这些内容、这些文字才真正地活起来,也会因我们用它们而活下去,文脉才能代代赓续,我们也相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它也会日日获得新的生命。

 

02分享题目

文物活起来与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文博行业提出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带动了整个博物馆的变化,博物馆的变化又推动了博物馆社会影响力的整体提升,这是今天这个题目的逻辑。

 

“让文物活起来”这样的理念变化,带来了整个博物馆界或者是文物界在思想上的变化,它也推动了文物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现在大家都说各个博物馆很卷,我们业内很卷,观众们也很卷,一到寒暑假或者节假日会发现很多馆一票难求。但是,“让文物活起来”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方面是公众对于博物馆的需求在增加,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反映了现在的博物馆在跟观众互动上,服务观众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灵活,变得越来越受普罗大众的欢迎。

 

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博物馆的研究者开始讨论什么是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或者说博物馆产生社会效应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和国外对于社会影响力的研究上,我们发现它非常不同,这也导致了国内外对于博物馆社会影响力评价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国外社会更多看效果,就是博物馆相关业务的行动产生了哪些效果,而在中国更多是看评价体制,特别是以国家博物馆的运行评估跟定级评估为代表的评估内容,它更多是看影响了哪些人。

 

未来,我们要如何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是活化手段和拓展平台,另外一方面我们通过这些社会影响力去反推博物馆怎么样让文物活起来。

 

03分享题目

文创让文物勃发新活力

博物馆是作为一个供给侧来研究怎么来活化文物做文创。其实我们还要关注的是需求侧,对于观众或者顾客的变化,这是近两年文创大火起来的另外一个因素,这也跟我们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有关。

 

文创是文物的创造性转化,是博物馆文物里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所以我们馆做文创的时候,最主要让它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对象是我们的馆址陈家祠。有观众就有市场,做文创,观众很重要,市场也很重要。我们很注重对观众的分析,从2023年来看,2023年的观众量是188万人次,在观众游客的来源地组成,广东省的只占19%,广州市是6%,只有1/4的观众是本地的,3/4的观众来源于全国各地,这些人应该可以把他们界定为绝大部分都是游客。年龄方面,中青年占了绝大部分。因为这样,我们文创的销售量在去年是比较好的,销售量达到了1100多万,有四个月是超出了100万,这四个月正好就是旅游的旺季,所以其实来旅游的人,就是这些观众决定了我们文创的销售量。

 

市场的需求是我们做文创开发很重要的一个风向标。我们怎么可以让文物或者文创具有活力,其实是取决于观众和市场的需求的。简而言之,要拉近文物和大众的距离,就要不断地去了解,建立起文物和观众关联的程度。

 

04分享题目

从德国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

看欧洲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萨克森州是德国16个联邦州之一。在萨克森州德累斯顿,有一个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实际上它在德国是一个博物馆。到今天大概有十二个分门别类的收藏馆,包括有世界最著名东亚瓷器的收藏馆,将近3万多件瓷器,其中50%来自于中国的明清时期。德累斯顿王宫也是国家艺术收藏馆主馆所在地。这个王朝在800多年当中有一个最辉煌的时期,基本上等同于清朝康熙和雍正年代,他的国王叫奥古斯特二世,他绰号叫强者奥古斯特。他非常富有,也非常喜欢来自于中国的瓷器,因此收藏了许多瓷器,他经手买的瓷器有五六千件。其中不仅有来自景德镇的,也有来自商都广州的瓷器。

 

中国的故宫博物院跟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有多年的合作。在大概10多年前的时候,两个博物馆做了一个交换。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中的陶瓷分馆,2万多件产品中就有明清瓷器1万多件,反映了那个时期东西方的贸易,见证了交往的历史。通过这些藏品的介绍分享,可以让大家从小小的侧面去看18世纪的时候,欧洲是如何去崇拜中国,来自于中国的艺术是如何兴起中国风。

 

05分享题目

冷门绝学与文博特展

“昭信守、防诈伪、辨等威、展风雅”的印信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是社会治理的典型标识,起源于商业活动,发展于行政管理和社会文化,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清代岭南印信体系是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涉及群体甚少的冷门绝学。

 

广州十三行曾是世界贸易的中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正是大量的中国商品跟中国的文化通过广州十三行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美各国,引领了欧洲的中国风,同时对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社会来讲最重要的,最权威的凭证就是印章,但是现在我们却发现,对于广州十三行的印章,无论是从文物的层面还是从文献的层面,还是从学术研究的层面都是一片空白。所以从2014年起我们就开始对这个领域进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们遍访了当时跟广州十三行有贸易往来,在广州建有商馆的欧美各个国家,我们发现大量的在原始契约文献上所保留的印章的印记。

图片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探索的是怎样能够把这种冷门绝学的学术研究跟文博展出结合起来?目前,我们正在跟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筹办《方寸之痕天海间:清代以来广州口岸印信展览》,想通过印信这样一个冷门绝学小众的角度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具有重要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文化遗产有人做、有发展的指示精神,努力成为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与教育启迪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博特展。总之,如今清代岭南印信文献发掘、学术研究和文博展览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改变“但恨金石南天贫”的观点,而且提升为“喜献金石南天富”了。

 

圆桌讨论

数字化时代:

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融合与创新

 

图片

在几位专家学者精彩的主题演讲之后,圆桌讨论环节的话题,又紧扣回了本次分享会的主题。嘉宾们从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创新等几个切口出发,讲述博物馆的教育与研究任务。在奇谱科技主编罗国昭的主持下,各位嘉宾逐一讲述了自己心目中对博物馆教育研究如何融合与创新的看法。

图片

中山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熊寰表示,数字、多媒体是博物馆非常核心的内容。“我们是要做第一课堂的教学体系,所以仅仅按照传统展板的形式或者配一个器物,或者加一点辅助展品是很难实现的。目前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数字化,把展品不仅仅是当做宝贝和藏品来看,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教具,通过这样的形式跟多媒体和数字化结合,进行尝试探索。”

图片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介绍道,广州博物馆应该是华南地区最老的一座博物馆,今年已经有95年的历史,再过5年就迈入了百年老馆的行列。“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百年老馆其实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物理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没有办法来满足现代博物馆的需求。在物理空间没有办法打开的情况下,我们想到的是虚拟空间。”朱晓秋表示,对广州博物馆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把基础研究做好,同时数字化建设还需要加强。

图片

随即,一个核心问题被主持人抛出:“在空间有限的博物馆里,数字化能帮我们做什么?”复旦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峻认为,以如今的科技水平,包括网络数字化技术越来越进步之后,为扩展“让文物自己说话”的途径开辟了很大的前景:“博物馆数字化两个核心的方向,第一个是提升效能跟内部管理的水平,迭代是怎样提升服务水平,怎样提升观众和展品和博物馆之间的互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数字化要坚持的最核心的方向。”

图片

“我觉得内容挖掘也非常重要,设备毕竟是手段,它会迭代更新,系统也会不停往前推进,但是最重要的是构建的这个内容生态是什么。无论设备如何转换,介质如何变化,内容它是一直有活力的,是一直可以存续下去的。”国家图书馆经典文化推广组组长、副研究馆员赵大莹博士接着说道。

图片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这样总结数字化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对于博物馆来说至少具有拓展发展空间、增强产品供给、增加观众体验、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大影响力五方面的作用。”他认为博物馆不管是在信息化时代还是在数字化时代最核心的是要以观众为中心,不断地苦练内功,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产品,这也是数字化给我们一个终极的目标,一个更高的要求。

图片

圆桌讨论的最后,智谱AI文旅行业负责人何国帅用一个有趣的例子——AI如何规划广州的行程,来讲述科技对文旅行业的助力。他举例,借助大语言模型,比如“6个人要去广州玩4天,有一位老人和一位小朋友,轻松一些的行程安排”,通过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推理能力,结合准确的路书数据,就可以快速生成一份高可信的规划行程。但他也表述,不要高估今天大模型所有的能力,也不要低估未来的潜力,它需要不断进化。如果要全面实现AI化,也一定要依赖于两个条件:信息化是否建设得足够完备,数字化能力是否足够充分。

 

无论如何,科技的进步,可以为博物馆教育与研究的创新之路提供新的助力。博物馆都在热情地拥抱数字化,只有贴合需求,才能产生真正的生产力,赋予博物馆创新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