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世界骑行日 | “自行车王国”图景重现?改变当代都市生活的骑行热

2022-09-19

近年来,骑行作为一种时尚健康新潮流在都市年轻人中开始流行。夜晚,沿着北京的长安街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装备齐全的骑行队伍在霓虹灯映衬下享受破风的快乐。疫情以来,在室内运动场所频频关停的情况下,更多年轻人开始走向户外尝试骑行。大大小小的骑行俱乐部每天都在召集爱好者,因相同爱好聚集到一起的人们放下工作压力与生活烦恼,尽情释放自己,结识了新朋友,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感受一座城市的发展。随着骑行慢慢从小众运动走进大众视野,它的发展所带动的经济增长也成为城市经济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的夜骑队伍(图片提供:智慧)

从代步到运动社交

在夜幕降临后的北京长安街上,五光十色的骑行车队一眼望不到头,非机动车道上开始“堵车”。如今,骑行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间悄然形成一种新风尚,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统计,截至目前,中国至少有2,000万人参与骑行运动。

为了方便通勤,王意今年春天买了一辆入门级的山地自行车,7km的通勤距离对他来说骑自行车既省时又能锻炼身体。“原本只打算通勤路上代步用,但后来疫情爆发,各种娱乐场所都关停了,没事的时候我就骑上自行车出去转转。我开始留意身边的风景,而且骑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体能也上来了,越骑越远,现在比以前更喜欢出门了。”

有了自行车后,王意发现骑行能够到达的场景比自己想象的要多,在不方便乘坐公共交通的疫情生活中,自行车给了他更多的自由。也正如他所说,骑行的健身效果非常明显。近年来,年轻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各类室内运动场所受疫情影响暂停营业时,想要运动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了被称为“黄金有氧运动”的骑行。

随着骑行经验增多,王意准备换购一辆性能更好的车。在为购置新车做功课的过程中,他得到了许多来自陌生骑行爱好者的热心帮助。“有一天我在家门口买水果的时候碰上一位装备专业的骑友,我就上去问了两句。没想到她恰好是车架生产企业的员工,从专业角度为我提出了很多建议,非常热心,让我感到很温暖。”这样的体验让王意对骑友群体产生了亲切感。他准备换车之后也加入骑行组织,休息日和同好者一起去郊外骑行。

周末,在北京郊区享受大自然的骑行队伍(图片提供:智慧)

像王意这样,年轻人对自行车的认知,正从交通工具向生活方式转变。骑行不仅是绝好的健身方式,还正逐渐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已经“入坑”骑行两年多的智慧说,骑行给她带来许多温暖有爱的体验。“骑行活动中和你同行的大多可能是陌生人,但当你在坡道上上气不接下气,感觉自己就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陪着你,鼓励你,推着你的后背让你再多坚持一段。有人看你的水不多了就把自己的水分给你,有人帮你修车。也许活动结束后你们不再有联系,但在骑车的过程中,大家的相处方式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当然,也有可能就在这个过程中,你结识了完全志同道合的挚友。”

周涛是去年年底才“入坑”骑行的“小白”。原本是哈雷发烧友的他,自从爱上骑行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周五,他都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召集同道中人,组织京城夜骑活动。他组织的活动对新手非常友好,不追求速度,但求大家在一起能够共享一个纯粹、快乐、难忘的时光。周涛说,“我喜欢这种纯粹的关系,所有人都不问来历,只因喜欢骑行而聚在一起。之所以选在周五,就是希望在结束了一周的工作之后,能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享受这样美好的时光,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周的自己,释放对生活的正能量。”

周涛组织的骑行活动中途下起了雨,一行人在地铁站避雨时,保安为大家分发了一次性雨衣(图片提供:周涛)

未来城市新图景

“感觉回到了80年代的街头,路上全是自行车”周涛感叹。80年代,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长安街上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成为了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1968年出生的周涛说,“我们是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快了,这一点从骑行也能反映出来”。周涛回忆,他第一次骑自行车是高中的时候。那时自行车作为稀有物品,只能凭票购买,父亲用车票换来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骑在路上很是风光。等到周涛毕业走向社会,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自行车王国”的时代,私家车尚未普及,地铁公交不如现在便利,自行车成为人们出行的刚需。那时专业车辆非常小众,在月薪只有几十块钱的年代,一辆公路自行车要300块钱。再后来,进入21世纪,私家车开始普及,自行车出行成为了少数人的选择。

经历了十多年的断档后,共享单车的出现再一次让骑行回到人们的视野,一时间共享单车成为了出行新风尚,遍地是五颜六色的公共自行车。而经历过七八年时间的沉淀,如今这一产业也趋于稳定。加之城市治安大幅提升,丢车现象基本不复存在,更多人开始选择高端、私有化的骑行方式。“我觉得这是一种天然的规律,从物质需求到精神享受,生活方式和产业都随之演变,骑行在今天,确实到了一个转型和升级的时间点”周涛说。

周涛组织的骑行活动的人员预期在10-20人左右,但每次都有将近30位爱好者前来参加(图片提供:周涛)

从80年代自行车开始在中国普及,到今天的骑行热再度风靡,一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都浓缩于其中。而今,骑行反过来也为改善城市交通舒适度起到促进作用,爱好者在用车轮丈量一座城市的过程中,也充当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言献策的角色。

例如,以为骑行人士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为出发点,北京市在二环路全面开展了“城市慢行系统”升级改造工程。从2021年5月开始,该工程基于“确保非机动车道宽达3米以上”的标准拓宽了自行车道,并完善了路面状况和相关标识。在东直门桥下,一条机动车道和一条非机动车道在桥下逐渐汇合成一条红色铺装的道路,道路正中印着一个标志,是一幅“骑车人和汽车叠加在一起”的图案,骑车人在前,汽车在后,表明“自行车优先”。

“二环路的自行车道有非常明确的标识,在路口、桥下等重点位置也有减速慢行提示牌,为专业锻炼、休闲放松、日常通勤提供了安全的骑行环境。”资深骑行爱好者那亮说道。

智慧不仅是骑行爱好者,还是北京交通广播的工作人员。“工作关系,我平时就非常关注城市交通建设。在我们组织的骑行活动中,骑友们会沿途发现一些值得改进的交通问题,这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相关部门反馈。我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而我们也为自己能在骑行的过程中为城市建设出一份力而感到骄傲。”

北京二环辅路慢行系统(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发展,高楼林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今,北京绘制出了一副未来城市的新图景——放慢节奏,共享绿色健康的新型大都市。

“一车难求”成现状

那亮在北京经营着一家捷安特车行。周末的门店门庭若市,有的员工忙着为来店的顾客答疑,有的在为顾客做维修保养,店里的电话响个不停。

正在为顾客的车缠把带的那亮(图片提供:那亮)

骑行的火爆,自然带动了自行车及配套商品销量的增长。线下门店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有的门店2小时就卖出20辆车。线上也迎来销量的爆发式增长。淘宝相关数据显示,“5·20”大促期间,自行车销量增长一度超过50%;京东体育数据也显示,在5月23日到5月30日的预售中,骑行品类是户外装备类销售情况最好的品类之一,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240%。

排在店里的山地自行车(摄影:袁舒)

“现在没有库存,暂时没有补货通知”。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捷安特工作人员总在重复的一句话,与之对应的是顾客的一声叹息,难掩脸上的失望。由于订单量激增及疫情影响,自行车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供不应求的状态,供货量最大的城市通勤车尚可勉强维持正常销售,但中高端专业车辆的供货则大幅滞后,现在下单,最快也要等到明年才能提货。在机动车和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取代了私有自行车后,自行车经济一度低迷。前几年,国内高端自行车品牌店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充足的货源摆满所有展位,往往需要通过折扣吸引顾客购买。“现在2-3万的中高端车型卖得最好”那亮说。在日渐升温的骑行热潮下,消费者对中高端自行车的需求增加最为显著。

花两三万买一辆自行车,有些颠覆中国人一直以来对于自行车的消费预期。但很多愿意花这笔钱的年轻人则有他们自己的见解。首先,装备的颜值和性能既可以悦己,也能大大提高将爱好坚持下去的动力。同时,由于自行车的换新率不高,只要好好保养,三五万的车可以骑十年。相当于获得一张健身年卡、一辆可以骑十年的车,另外还有一张骑友交流会员卡——他们认为这钱花得并不冤。

头盔、手套、骑行服等骑行相关产品的销量也非常火爆(摄影:袁舒)

骑行热除了带动自行车产业的销量向好外,也以另一种方式促进了城市消费的提升。目前很多骑行活动都与餐饮、健身房等实体商铺进行合作,商铺为骑行人员提供中途休息的场所和一定比例的折扣,而骑行队伍则通过打卡这些商铺进行宣传和消费。智慧对未来充满期待:“疫情之后的实体经济受到一定冲击,希望通过骑行这种方式将人与商铺、城市连接到一起,以绿色健康的方式为生活和消费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图文来源:“中国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