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和文物“甜蜜”约会 ,看数字化“让文物活起LIVE”
2023-05-24
5月20日(周六)上午,GITF 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主题论坛暨第二届“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在广州国际旅游展上举行,来自国内博物馆馆长们、文物保护专家等在现场展开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的深度探讨。
这是继第一届“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之后,又一次业界大咖共聚的聚会。为了心中共同的所爱,怀抱着对文物的深情与热情,业界人士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对文物保护的深情,在5·20这一天可谓足够浪漫!
为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苏梓枫,同时我也是一名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主持人正式开启论坛,在场的观众也进入了“博物馆时间”。
以“相聚——为了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广州国际旅游展集中展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趋势,而“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是在《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邀请博物馆馆长、业界专家共同聚焦博物馆文化创意的一场盛会,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欧彩群在致辞中表示,广州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生机勃发的国际化大都市,跨越古今,连通四海。目前,广州已基本建成以国有文化部门所属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和非国有博物馆为重要补充的博物馆体系,设立备案的博物馆有73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有5家、二级博物馆11家、三级博物馆7座,当前也有10家正在参与今年级别的评审,还有一批具备部分开放功能的类博物馆纳入了培育工作之中。“我们希望力争到2025年广州的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实现一个明显的提升,初步建成‘博物馆之城’”。
欧彩群表示,让文物活起来,是我们当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继续展现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物它们芳华风韵的关键所在。
2021年,首届“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邀请到多位博物馆馆长以及文创达人分享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为推动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分享平台,赢得广泛赞誉。此次第二届“让文物活起LIVE”分享会更是大咖云集,星光熠熠,为推动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馆长专家精彩观点回放
如今,博物物馆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去往一座城市的理由。如何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行业内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会上,馆长们、专家学者们从实际工作案例出发,带来了不少精彩的分享。
一系列的全渠道传播推广,使得三星堆频频花式上热搜。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段勇
《让文物活起来--传播视角下的三星堆考古新发现》
2021年3月以来,位于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一醒惊天下,引起全社会围观,成为一个超越历史、文化领域的社会热点事件。当时凡是与三星堆有关的话题量都非常高。三星堆究竟凭借哪些特质吸引着观众不断地关注?除了三星堆的交通位置之外,三星堆考古为世界考古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科技含量,这是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考古发掘。同时,在数字强赋能下,三星堆成为公众考古传播的典型案例,当时央视进行了考古直播,经过扩散传播,三星堆考古形成了一个“全民围观”,国际传播也非常成功。
现在博物馆越来越注重让文物“活起来”,拉近我们和文物的距离,而且大家能看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三星堆的文创也是非常火爆,很出圈,包括各种冰棍,冰淇淋都很受欢迎。如今,三星堆为了满足更多公众的需求,还在建一个新博物馆,很快会开馆。通过巡回展览、全球推广、修复参观、文创开发、建设新馆,这一系列的全渠道传播推广,使得三星堆频频的花式上热搜,上新不断。
策展人的本事不是拿多好的文物去看,而是寻找相互关系。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活用资源与博物馆展览创新》
这几年博物馆的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际博协把博物馆的定义做了三次的变更,去年变更为“博物馆收藏人类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并且让博物馆有了更多的差异化发展,让公众在博物馆里面有更多的体验。
今天我们看到所有的好的博物馆有影响力的博物馆几乎都是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比如说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镇江博物馆。在多样性发展的要求里面,我们发现实际上包括像巴拿马生物多样性、江户东京的市民生活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它都是特色非常明确。
在博物馆的展览过程当中,创新特别重要。在展览创新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经过创意的文化产品展览。说到展览,策展人的本事不是拿多好的文物去看,而是寻找相互关系,这关系的价值远远大于文物本身的价值。其中,感人的故事应该要多挖掘,因为可以引起共鸣。博物馆做展览的时候和拍一部电影一样,都是需要寻找相互关系来告诉公众。什么样的展品可以做展览,什么展品都可以做展览,就是看你有没有把美学和故事放在展览里面。
另外,跨界资源的创新应用非常重要。比如北京故宫做牡丹花展览的时候,把洛阳牡丹和牡丹的图案一起做了跨界的展览。还可以跨形态,像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能分割,在南京博物院我们做了《家·国》的展览展演,也成了国家文物局的推介的核心价值观的展览。还可以跨定位,比如南京博物馆在做“称霸侏罗纪”展的时候就做了一个亲子展,这是院里的策展人带着他6岁的儿子做的展览策划。
希望能够建立起岭南传统建筑保护的安全标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
《古建博物馆的科技保护》
一个古建的博物馆要实现像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提到的“可持续性”,首先还是要对馆舍、馆址进行保护。如何把陈家祠作为岭南建筑艺术代表的建筑保护好,让它实现一个可持续保护利用?我们这几年引入了科技手段,对陈家祠的建筑实施保护。我们的方式是想对陈家祠建立一个动态的监测系统,用一些数字化或者是科技的手段来实现动态的监测。这个系统里面的对白蚁病害的监测也是做的比较成功。此外,包括沉降、裂变、裂缝、振动的监测等,它们之间会发生相互的作用,所以需要整合起来进行分析。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起一个平台,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分析利用。
除了让古建筑安全能够有保障和可持续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岭南传统建筑保护的安全标准,希望陈家祠的保护能为这些古建筑、博物馆的保护提供一个好的个案,让我们岭南地区的古建筑的保护可以更可持续性。
畅谈文博高质量发展与数字化转型
分享会上,还推出了两场圆桌会谈。第一场圆桌会谈以“用实践案例,谈文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嘉宾们从自己印象深刻的文创产品开启话题,而“文创出圈”显然受到了许多关注。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中国铁道博物馆原副馆长黄虎认为,博物馆的“文创出圈”首先就是要把每个博物馆的特色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打造出被社会认可的产品,通过这样把宣传文化的触角打造得更深,他认为这种出圈比挂在网上单独颜值出圈更深刻。
上海大学现代城市展陈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黎表示,传播是最终目的,也是博物馆的使命。“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做文创而文创,而是为了让博物馆和传统文化能够‘走出去’,能够传播出去。”他总结道,应该是把所谓的文物“活起来”这个目标扩大到让我们的文化“潮起来”的目标。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林冠男认为在博物馆的专业强项上要下功夫,比如发掘的出土文物,如何联合文物讲好故事。她以《南越王宴》为例,表示未来能够再推出不同的菜式,讲好岭南文化、岭南饮食文化的故事。
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以广博民国时期粤菜宴席为例子,阐述了在做这个项目时遇到的困境。“比如食材的替代,民国的时候重要宴席用的食材都非常昂贵,所以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改良,比如鱼翅、燕窝现在不能上桌,那么如何进行改良?”在这场宴席中,有一个菜叫做《鸽吞燕》,所以就用雪耳代替了燕窝。她表示在项目的重塑和还原过程里面,也要融入现代人的理解和解读。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文创联盟理事长陈邵峰则介绍了联盟在做的事,其中一项就是参与乡村振兴,比如在广东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做文创工坊,让有些企业机构捐赠一些产品再加工,这样乡村文创工坊就能够持续地做下去,真正对乡村有帮助。
聚焦数字化赋能 如何开启合作?
第二场圆桌会谈,则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科技结合的角度,共同探讨数字化如何赋能文博。嘉宾们“以合作方式,话数字化赋能文博”,也引发了观众的不少深刻思索。
在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同乐看来,广东省在数字化方面做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像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数字化的技术运用方面在全国领先。他认为如果每个博物馆都重视这方面,展览会“更好看”、更有趣,观众会更喜欢。
“数字时代对于我们文博人来讲、对于博物馆行业来讲,是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亲近、与观众的互动、给观众提供服务。”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易西兵谈了自己的体会。他表示数字化丰富了文博的产品,比如云展览,通过数字技术,3D建模,其实能够把文物场景活化。“数字时代对我们来讲,应该是勇敢地走进、热情的拥抱,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利好。”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认为数字化并不神秘。“目前我们面临的数字化其实大体上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二是数字化转型的问题。”他认为必须要立足于研究和阐释,要对文物资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阐释,然后才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技术,实现一个数字化转型。“我相信我们必将拥抱这个时代!”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对于数字化提出了一些思考。数字化需要高额投入,涉及到维护问题,数字化是个“双刃剑”,反过来被数字化捆绑了,比如在高峰期票务系统崩溃了,使观众得到一些不太好的体验。
对此,新世相/千鲤文化CEO 敖子睿表示了认同,她表示数字化其实要靠不断进行财政补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博物馆实现部分盈利,并让数字化视觉的呈现能够被更多的用户知晓。”
深圳优泰文创董事长李克克则觉得,数字意味着博物馆的现代化,博物馆的维护和开发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有一些工作为了文创产品的开发,因此需要有很多的素材,这些素材从哪里去抓取、获得、提炼,都可能是和数字化的藏品或者资料、文献有关。“这也是对商业化或者市场化这种产品转化的基础,不能从数字化本身去和大家分享,但是对工作开发有非常有意义。”
圆桌会谈上,嘉宾们认为,数字化虽然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挑战,但其实在挑战的背后也会看到一些机遇。关键还是政府与文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及业界能有更多的交流,就像此次分享会上的碰撞,可以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会虽然已经结束,但关于文物保护的话题还在继续。从这场分享会中,能够感受到文博人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热爱,以及已经准备好了,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科技。